微生物染色技術
微生物細胞個體微小、透明且含水量高(一般為80%~90%),微生物細胞懸浮于水溶液中時,其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與水溶液差別不大,
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明暗差,因此。難于看清其形態.更談不上識別其細微結構。所以.微生物細胞需要經過染色后,借助染料的反襯才能
把菌體和背景區分開,從而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。微生物學發展到現在,已形成很多染色技術,這些技術除能對菌體染色外,還能對細胞內
部或外部的細微結構進行染色,染色技術已成為微生物學實驗中的較基本技術之一。
染色的基本原理
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微生物菌體和染料的特性,通過物理(細胞和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管現象、滲透作用和吸附作用等)和化學
因素(細胞物質和染料的化學性質不同而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反應)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。酸性物質對于堿性染料吸附力較強.吸附作用穩固,
如酸性的胞核對于堿性染料就易于吸附;同理,堿性物質吸附酸性染料能力強。如果要使酸性物質染上酸性材料.必須改變它們的物理狀態(
比如細胞的pH)才利于吸附作用;反之,堿性物質(如細胞質)通常僅能染上酸性染料,若把它們變為適宜的物理形式,也同樣能與堿性染料發
生吸附作用。
細菌的等電點較低,pH為2~5,而目前常用的培養基一般為中性、堿性或弱酸性。微生物在這些培養基中生長后菌體蛋白質電離后帶負電
荷,而堿性染料電離時染料離子帶正電荷.帶負電荷的細菌常和帶正電荷的堿性染料進行結合。因此,在細菌學上常用堿性染料對細菌菌體進
行染色。